柳水仙与苏州
《姑苏晚报》
2020-06-22 00:00

  沈建东

  自古以来苏州水网密布,水神崇拜从原始时代延续至今,吴地城乡水仙庙甚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柳水仙庙。据清顾震涛《吴门表隐》记载苏州城乡各处的水仙庙:“苏州滚绣坊巷有水仙庙,神即柳毅,封上元乡土谷神,后加封德元汇利都水城隍洞庭君;另一在雁宕村,唐末建,封至德、灵岩、胥台三乡土谷神列入祀典,名老三乡庙;又一在娄门外官渎桥东,封习义乡土谷神,名柳仙堂;还有在洞庭东山丰圻龙女祠,又称白马庙。此外,香山、横塘等地皆有。”据乾隆《吴县志》:“水仙庙在横塘祀唐仪凤间儒生柳毅,今为土神庙建置。”明《震泽编》:“一名白马庙,相传柳毅寄书龙宫系马于此,故名。”清翁澍《具区志》:“龙女祠,在东山丰圻北麓。”民国《相城小志》载原相城镇“水仙庙祀柳毅在八图后浜”。由此可知,旧时苏州民间有祀水仙柳毅之俗。

  位于苏州古城醋库巷古苍龙堂(凤凰街水仙弄)的水仙庙,一名洞庭君祠,所祀“柳水仙”据传十分灵验。清张霞房《红兰逸乘》:“醋库巷水仙庙,香火极盛,堂前有方池颇深,乾隆年间赛会,观者拥挤,有五岁婴儿堕入深池,浮与水面,众见而拯之,手中糕饵纸包犹未湿。儿言水中若有人托其背者,绝不惊怖。其灵佑如此。”柳毅在苏州有许多传说和遗迹,被奉为上元乡土谷神,号“水仙明王土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水仙王为湖神通号,也许“水仙”为水府之神的泛称,而柳毅不过是影响较大罢了。

  苏州民间一直流传柳毅传书的神话故事,并传其遗迹在东山,东山现存有龙女祠,也称白马庙,有柳毅墓、柳毅井,相传柳毅传书曾系白马于此。太湖边有一石壁,传为柳毅叩壁问讯之处。井边有明正德五年(1510)大学士王鏊题刻的石碑。根据笔者田野调查,今白马庙在莫厘村原址上重建了主要建筑,里面供奉的是龙女、柳毅、雷震子等,由于环岛公路建设,原来的天井成了公路的一部分。现存大殿、石马、一部分围墙遗迹。两棵300年以上的银杏树在路边果实累累。

  其实,水仙来源于文学作品,考之历史可知,最早反映“柳毅传书”的是唐传奇《柳毅传》,见于《太平广记》,李朝威撰写。乾隆《吴县志》卷二十二“古迹”之“龙君宫”条颇为详细,其云:“灵姻传,唐仪凤中书生柳毅应举不第,将归湘滨,至泾阳,见一妇牧羊,曰:妾洞庭龙君之女‘也,嫁泾川次子,为婢所惑,又得罪于舅姑,毁黜在此,闻君将还,托寄尺书,洞庭之阴有大橘焉,曰橘社,君击树三,当有应者。’毅许之……后越程至洞庭,果有橘社,三击之,俄有武夫引毅以进,见千门万户,顷之,见一人披紫执圭,洞庭君也。毅曰:昨至泾川,见爱女牧羊,风鬟‘雾鬓,所不忍视。’取书进之,洞庭君泣曰:老夫之罪也’……又有一人披紫执‘圭,则洞庭君之弟钱塘君也。言于兄曰:‘向者辰发已至,午战于彼,未还于此。’乃宴毅于碧云宫,赠毅珠璧,不受……毅辞去后,两娶皆亡,鳏居金陵,娶卢氏女貌类龙女。曰:予即洞庭龙君之女也,‘泾上之辱,君能救之。誓永以为报值,君累娶继谢,获奉箕帚,勿以他类为疑,龙寿万岁与君同。’之后徙南海,状貌不衰,同归洞庭,莫知其终。橘社树至今尚在,故名其地为社下。”作品中柳毅是一位富有正义感,讲诚信的书生。

  柳毅故事自唐代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文学版本。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外,宋代有官本杂剧《柳毅大圣乐》、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明代有计自昌《橘浦记》,清代李渔把《柳毅传书》与《张生煮海》糅合成《蜃中楼》传奇。后有京剧《龙女牧羊》、越剧《柳毅传书》等,还有电影《柳毅传书》。

  历代一直有柳毅是哪里人的争论,因湖南洞庭湖也有柳毅井。宋范成大《吴郡志》认为东山柳毅井才是唐代李朝威创作《龙女传》神话故事所指的地方。理由是龙女托柳毅传书于父时,解下身上佩戴腰牌交于柳毅,并告诉他到洞庭大橘树,用腰牌往橘树上敲三下,湖里便会有人来接你去龙宫。柳毅也确实找到橘树,并下得龙宫。范成大点评说:“小说载柳毅传书事,或以谓是岳之洞庭湖。以其说有橘社,故议者又以为即此洞庭山。”清乾隆《吴县志》持同样观点。其时湖南尚无橘树,而东山自隋唐开始,洞庭红橘因其色泽红润,其意吉祥,已经作为贡品御用,所以范成大的推断是有根据的。在东山柳毅井旁还有一块诗碑,刻清诗人吴梅村诗:“仙井鹿卢音,原泉泻桔林。寒添玉女恨,清见柳郎心。短绠书难到,双鱼信岂沉。波澜长不起,千尺为情深。”

  唐以后柳毅便成水仙了,据《历代神仙通鉴》:“唐景龙三年,柳毅为洞庭龙女传书,遂为水仙,帝降敕为金龙大王,凡涉江湖者,必诣庙祭焉。”柳毅除了水仙称呼外,还有唐朝皇帝敕金龙大王封号。渔民祭祀水仙是祈祷水仙保佑平安,柳毅最初由小说虚构的人物,进而后世为民间供奉的神灵。

  此外,苏州民间还有陈水仙故事,庙原在胥门外大日晖桥(古名怀胥桥,已拆除)与泰让桥之间,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清重建。陈水仙是南宋孝宗时平江知府陈汉,他治理胥江水无果,投水身殉,民为其所感立庙供奉,宋光宗封其为“水仙明王”,称为“陈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