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国宝级文物。作者张择端,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此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整图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结构严谨,描绘了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此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幅珍贵的故宫藏画,由于毕沅兄弟的缘故,曾经逗留苏州十余载。
在大型著录文献《石渠宝笈》中,记载有太仓状元毕沅在任湖广总督时,花重金购得《清明上河图》,死后被追责,家产籍没,《清明上河图》被收入宫中之事。这部文献汇集了清朝皇室当时的洋洋藏品,具有权威性,而《清史稿》中记有毕沅死后被抄家之事又与之相符,故毕沅曾拥有《清明上河图》应是确凿无疑的。
那么毕沅是怎么得到《清明上河图》的呢?他应该是从陆费墀手中获得此宝图的。
陆费墀(1731—1790),陆费,复姓,字丹叔,号颐斋,浙江桐乡人,清学者、藏书家、图书馆官员。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全书开馆,受任四库全书馆总校及副总裁之职,与纪昀、陆锡熊等人,为编纂《四库全书》出力较多。书编成后,呈帝观览,因书中“有违碍诸说未经删削”,纪昀、陆锡熊和他同被斥责,而他处罚尤重。责令他出资装治、整修文澜阁、文汇阁、文宗阁三阁图籍,书面用叶、木匣、刻字、装订等费用,皆由他出资。他本人富于藏书,为表忠心,曾进呈四库馆书数十种、《四库全书总目》著录9种。但后又因事被处罚革职,在家辟“枝荫阁”,著述读书为日。在家被抄后,仅留千金以养家眷,余资继续充三馆装治图书之用。旋即忧愤卒。其工诗文,著有《颐斋赋稿》《枝荫阁诗文集》等,以及和纪昀合纂有《历代职官表》。
毕沅(1730~1797),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毕沅年长陆费墀一岁,先陆费墀进士、授编修,后两人曾为同僚好友。《清明上河图》如何落入陆费墀之手,尚未细考,但陆费墀深知保存此画之不易,故在落难之时,将《清明上河图》转入好友毕沅之手实属上选,因为毕沅不仅是收藏大家、大学问家,且总体上当时还是备受皇上恩宠的。
此画交接的时间大致在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左右。是年六月十三日乾隆谕旨,作为纂修《四库全书》主要承办者,总裁于敏中本当治以重罪,“因业已身故,不加追究”。于是副总裁陆费墀便顶替上去罪责难逃了。此时毕沅的情况则颇具戏剧性。乾隆四十四年(1779),毕沅老母去世,他离职守丧。乾隆四十五年(1780),陕西巡抚缺员,乾隆帝破例特命毕沅署理陕西巡抚。此后毕沅多次受到乾隆的奖励和处罚,特别是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六月,毕沅获赏赐黄马褂,擢湖广总督。但随后由于伊阳县(今河南汝阳)杀官首犯秦国栋等人迟迟没有被缉获,乾隆帝又降旨责斥,将毕沅罢归陕西巡抚。在这种情况下,毕沅自是十分小心谨慎。接到陆费墀传来的有名画要出手的消息后,考虑到陆当时的处境,为谨慎起见,遂派胞弟毕泷为全权代表去交接。因为毕竟是亲兄弟,而且兄弟之间情谊极深,比较放心;二是毕泷亦为收藏大家,便于识别真伪;三是名义上让弟毕泷收藏,以防发生意外时可有回旋余地,所以当时交接的画上均盖有毕泷之收藏印鉴。结果毕泷在接收时才知道陆主要是移交《清明上河图》,在欣喜之余,也极度担心惹祸和为强权所夺,所以此后毕沅兄弟对此一直秘而不宣。
但由此却产生了此名画曾在太仓逗留过的说法。事实上大约在乾隆四十八九年间(1783—1784),毕沅在苏州大兴土木,建造府第后,由于常年在外任职,所以托弟毕泷照料,于是毕泷逐渐将收藏活动向苏州方向转移,同时也将一些原存太仓的珍贵藏品运到苏州府中,以便于保管。所以从时间上推算,毕泷收藏的《清明上河图》应该保存在苏州毕府内,更何况这还是属于毕沅之障眼法。同时据《清史稿》载,直到1799年,太上皇乾隆去世,嘉庆帝查办太上皇的宠臣和珅,抄家,并将他赐死。由于有人举报说毕沅曾巴结过和珅,嘉庆闻悉,下令褫夺世职,籍没家产。另一说则为朝廷追究毕沅镇压白莲教不力,滥用军需,其家产被籍没。于是《清明上河图》由毕沅家中被没收入清宫。但当时太仓的毕家花园等处毕家财产却未被殃及。由此也进一步证实此图虽在太仓人手里,但并未逗留过太仓,而是一直藏在苏州。
此外,亦根据时间推断,毕沅家中收藏《清明上河图》十载有余(1787—1799),而在此期间毕沅一直公务缠身。毕泷与毕沅又逝于同一年(1797),毕泷逝于正月,毕沅因公务、疾病缠身,所以先是派人送药,后是派人料理丧事,至七月毕沅则病逝于湖南辰州军营之中。故毕沅虽然实际拥有《清明上河图》,但主要保管者应是毕沅之弟毕泷。
另外,由于《清明上河图》声名显赫,广受青睐,故千百年来仿摹者众多,所以虽然毕氏兄弟均为收藏大家,但也难免有走眼之时,故他们收藏于苏州之画是否宋本真迹就又存疑问,于是就又涉及到此画随后的一段经历。
在清王朝覆灭之际,末代皇帝溥仪又将《清明上河图》带出宫外,此画又是颠沛流离,先是存放于伪满皇宫东院图书楼中,抗战胜利前夕,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乱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机进宫打劫,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长春时,解放军干部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这些字画存放于东北博物馆。后书画鉴定师杨仁恺从中发现了有毕泷收藏印鉴的《清明上河图》,经鉴别,确认它为“石渠宝笈三编本”,而且就是传说中的真迹。于是在1953年10月,此画由沈阳运至北京,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并在史上首次向民众开放展览。
但随之,围绕此画又产生争议。移居台北的董作宾认为珍藏在芝加哥孟义君处的“元秘府本”才是真迹。结果日本的学者率先站出来支持北京故宫博物院,说日本美术史专家一眼就断定:石渠宝笈三编本上的那幅作品至少作于南宋。其后,国内外学术界经过慎重研究逐步达成共识:此画确实是张择端真迹。这也就是说,《清明上河图》真迹确实在毕沅兄弟手中,确实在我们苏州逗留过十多年。
相比于《清明上河图》收藏史中的狂波惊澜,此名作存在于苏州的十余年却是比较平静的一段时光,这应当是我们苏州为这幅名画传世所做的一份贡献。特别是此画上毕泷的收藏印记,既为苏州是该名画收藏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提供了确凿的证据,也为《清明上河图》的收藏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